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临近期末,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特制定本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简析

  本册教材共九个单元,分别是测量、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乘多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及可能性和数学广角。

  二、复习目标:

  1、在数与代数上:通过复习整理,使学生在“万以内加、减法”、“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认识”等内容上,进一步掌握计算的方法,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和验算,进一步渗透估算的意识,体验估算的作用。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通过对“四边形”这一单元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熟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量的计量方面:通过对“时、分、秒”、“千米和吨”及“可能性”的复习,加深对一千米、一吨、一小时、一秒等体验,能正确换算时间、长度、重量等单位。能采用连线、列举等方法来计算简单的排列和组合,并理解其意义。

  5、统计知识方面,通过复习学生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6、在各单元的复习中,让学生体验到各知识间的联系,并进行复习方法的指导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

  7、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重点:万以内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及四边形。

  四、复习难点: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概念的体验与换算;四边形中有关周长的一系列知识;解决问题。

  五、复习策略及注意事项:

  1、复习课的基本环节可以概括为三大步,即“复习整理→强化训练→总结评析”。把分类复习与综合复习相结合,在注意复习的全面性的同时,力求让学生体验各知识间的联系。

  2、在专项训练时选题一定要精,能够一题多变,这样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地得到启发,提高其解题能力。如四边形这一单元的求周长及求拼组图形的周长时,通过一题多变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揭示出此类题的解题规律,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3、个别辅导与集中讲评相结合。重视对学困生的辅导,这部分学生要分层要求,充分利用学生同伴资源,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活动”, 同桌之间互相说解题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4、进行习题练习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检查的好习惯很重要。一张试卷中学生往往因计算失误而丢分,所以在复习是我们更的要求学生做到四个认真:认真抄题、认真审题、认真列竖式、认真检验。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思考,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策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教学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思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又可思学生学习方法??总之,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我们可以从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三个层面去探究。

  一、课前反思

  1.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课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往往都在沿袭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当然,这些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它却有着某些不足,需要我们改进。所以我们在课前进行反思,首先应该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是否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

  2.是否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课前反思使自己成为教材的创造者,

  才能全面盘活教育资源,全方位优化教学资讯,在开放的、多样化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学生发展。

  课前反思能让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的理念,只要给学生创造探究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机会,学生手指尖上的精彩智慧是可以预期的。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时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教学行为是否得当等问题,并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课上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与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后反思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即在上完课后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哪些方面做的比较成功或对今后的教学有帮助、启发,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些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学得成功,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等。

  1.实话实说——记成败

  课堂就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也有可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开了小叉,走了弯路,变成乏味的旅行。不管结局如何,得失成败,皆应实话实说,将其

  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考虑更周全、操作更自如,不走或少走弯路。

  (1)记载成功之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要抓住教学中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成功点,比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把这些及时记录下来,坚持不懈,就能串起教学的闪光珠链。

  (2)牢记失败之处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实记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就能使教学“长善而教其失”。

  2.把握遗憾——再设计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下来,不妨静心沉思:摸索出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然后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不妨写写“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一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整百、整十数除法口算方法和一般的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法则,学会了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也学会了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懂得了在求商过程中,如果哪一位不够商1要用0占位的处理方法和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本节课内容又是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三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基础。

  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有层次地呈现“商末尾有0的除法”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首先安排三道口算除法,引导学生复习商末尾有0的除法,然后安排两个例题:例11教学没有余数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例12教学有余数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练一练除了安排单一的练习外,还特别注意安排商中间有0、末尾有0、中间末尾都有0等不同情况的综合练习。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养成认真验算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辨别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商末尾是0的处理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探底铺垫——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探底铺垫这一环节通过准备题让学生口述80除以4的思考过程,观察几道口算除法商的共同特点:商末尾都有0引入新课。从学生知识角度和思维趋势进行探底,了解学生的起点,把握教学起点,找准新旧知识迁移点与生长点,便于学生知识迁移。此处我在学生回答完了结果后,没有及时让学生找出商的共同点:商末尾都有0,这里应该就复习旧知点明新课课题。

  二、自主探究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没有新内容,只是末尾0的处理,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安排独立探究、交流验证、归纳概括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例11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究。在试算中学生有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得到正确商后,针对难点展开讨论:(1)哪一步可以省略?(2)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使学生明确个位上的0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得0,添0起到补位的作用。试一试让学生试算后讨论“除到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尽后面0怎么办”引导学生将例11与试一试比较讨论概括得出:一个数除多位数,当被除数前面的数除尽,末尾有0时,有几个0商末尾就补上几个0。此处在具体实施时,我没有问学生商末尾的0可以不写吗?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对比验证得出商的末尾写0起到占位的作用。

  例2的教学仍按上述三个层次进行学习探究,在关键处设问:除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上不是0,但比除数小,怎么办?通过讨论得出,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就是余数,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道例题说说商末尾有0的几种情况,在第二组试一试中边计算、边议论、边小结、边巩固,归纳出计算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我在前面没有让深入让学生说商末尾有0的情况,所以在总结的时候学生就说不到点子上。

  三、巩固内化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巩固商末尾有0的练习,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2、综合练习主要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思维,练习3是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商中间末尾都有0、商中间末尾都有0且有余数的对比练习,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发展学生思维的机智性与灵活性;

  3、提高练习让学生试编式题,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样安排练习有密度、有坡度,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时间关系,提高练习没来得及处理,显得课堂结构不够完整。

  四、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引导学

  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基于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提出了涉及数学课程价值、数学学习目标、数学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许多新理念。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改变了过去小学数学以知识的积累为取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构建学生身心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3.重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4.分学段规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标准;

  5.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6.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

  7.改革了评价的方式和应达到的目的;

  8.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作用。

  其中重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这几个方面更加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方法的培养。因此,《标准》指出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要求。因而,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每册都有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这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项培养的举措,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我们数学教师必须面临的教学任务。当前,在我们许多数学教师的意识里,对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怎样去上?大家也没有什么经验和方法。如何上好这样的活动课?我们该有怎样的理念?

  一、 明确每次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的要求

  1、教师要在上每次实践活动课前,就要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的要求

  《标准》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指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由于每个年级的活动课的内容和要求不同:低年级(1-2年级)选择的是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中年级(3-4年级)选择的是与小学生周围的事物;高年级(5-6年级)选择的是小学生所接触的社会情况。选择的内容不同,必然决定了其目的也不尽相同。1-3年级的侧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4-6年级的侧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中年级(3-4年级)侧重点的转移与衡接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把握各年级组织活动目的的侧重点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明确每节活动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才能结合教材去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方面,使这两方面均能平衡、交替地、互补地得到提高。所以,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每次具体活动的目标的选择,而且确定的目标不能要求过高,只要切合实际,达到目标就行。

  2、在学生活动前,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活动的目的要求

  例如,四年级数学第8页的实践活动,是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息。我们首先要向学生交代这次活动的目的,然后才是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最后是教师把他们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全班,要求学生再从中找出那些大数,读出来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二、 充分做好每次实践活动课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要做好

  这是上好实践活动课的前提条件,要想在活动课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教师课前就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运筹帷幄,做到心中有数。

  (1) 课前的的思想准备。每次的实践活动都是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设计的。要想活动能正常的开展,教师就必须要理清教材的要求与知识的前后联系,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知识水平如何?操作能力如何?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的还需要教师先实践,了解整个过程才行。只有这样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学生活动时才可以有条理。

  (2)教师课前的学识准备。我们知道:作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就必须让自己有一桶水。在上课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了解相关的知识体系,做好实践课的知识的积累和操作技巧的掌握。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课前对于有关知识必须要十分熟悉,在实践活动前、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做好学生学识上的储备工作,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例如上四年级教材的《国家体育场》的小组活动课,教师必须对国家体育场的相关资料要了解,还必须让学生知道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测量方法。又例如四年级上册中的《种蒜苗》,教师必须在上这个课前,先自己种,并且做好蒜苗的生长记录。还有六年级的利率调查、计算利息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对储蓄、国债、利息、利率等相关知识以及计算利息的方法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有效地达到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跳绳》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8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8由几和几组成,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师还可以问: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8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异质同组的两人搭配,也是平时我们最常用的合作方式,来达到一对一的互助和全员参与共同发展的目的。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丰富统一的、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同时,这种合作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就给不爱发言的学生留出了一定的表现空间,差异就不会被当作教育中令人头痛的问题,而是当作教育的一种财富和底蕴。在这个过程中,我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自己的手,在他们争执不下时给予理性公正的评判,帮助他们反复建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展示学生的才华。同时,我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重视小组汇报交流、自由答辩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时,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

  例如:在认识中位数、众数之后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举出一组数据互相找找中位数和众数的这次合作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本来老师出两道题也行,在这里为什么要让学生出题做呢?一方面在合作中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在活动中一人出题另一人判断,并能有理有据的说明理由,把小问题解决在大组汇报之前,激发了学生说出问题并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发挥学生的巨大的潜力引发特殊情况的呈现在小组解决不了的同时反馈到大组来,能使学生产生高度重视,有利于特殊问题的解决。在学生说不出来的情况下,我也做了预先的准备,这又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补,这样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另外,《中位数和众数》这部分内容,是传统教材上没有的,它原本不是小学教材里的内容,不但对我,对所有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都是陌生的,全新的。为了能驾驭教材,我反复阅读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领会教材,并且查看了很多资料,力争琢磨透彻,但是,遗憾的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还很不到位,因此这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汇报中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又是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由于自己经验欠缺,没能及时随机应变,则错过了不曾预约的精彩。

  总之,“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是我在一篇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话,把它作为我这个案例的结尾,是希望能给自己带来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让自己更好地捕捉课堂中的“意外”,让它成为亮点,给我的数学课堂创造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 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4 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

  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逐步变革着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小学数学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三节。整理和反思这三节课,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

  (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训练的地形式

  数学训练的内容应该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数学训练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结合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趣味性、灵活性、竞争性、多样性。

  根据以上的思考自己在这三节课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节:1.通过计算训练整合分数乘法法则。2.口算训练(直接写得数),通过观察发现分数乘法的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图形表征,应用分数乘法意义理解这种关系,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3.单位转化,初步应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1.解决具体问题(求一个数得几分之几是多少),感知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2.集体交流,剖析解题的思路。3.专项训练,理解分数条件(图形表征、语言叙述)。4.巩固练习,渗透对应思想。

  第三节:综合练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今年和过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我明白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怎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逻辑地显露与教学有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还是充分相信学生,放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经验走向新知学习?

  第一次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作了明确的暗示,定死了学习起点。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力地从商不变性质中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次教学我却未作任何铺垫,上课伊始便创设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分饼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为后续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道思维的闸门。由于我没有“先入为主”的牵引,学生的学习起点就定格在各自已有经验基础之上,他们才能按自己的经验去建构知识,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必然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第一次教学中,由于我指向明确,学生只是依令而行,很快就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表面上看也是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得到的,但实质上整个发现过程是在我的布控和指令下完成的,我尽力为学生除去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向着既定的目标走去,这无异于“替蝶破茧”,免去了挫折,封杀了学生的灵性。诚然,这样的教学快捷、高效、省时,教学一帆风顺,但留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又有多大?学生的思路如出一辙,不敢越雷池一步,哪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次教学中,本人没有苦心突显玄机,牵引学生就范。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活动:写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并想办法证明;这样的处理,创造了适合学生的教育,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推敲、试误、生疑、验证,从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已是水到渠成。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激励着学生的智力探究,努力把“冰冷而美丽的数学恢复为火热的思考”,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与生俱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在学习上展现出创造的活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连续不断地生成了新的发现、新的经验、新的感受,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发展。

  三、存在不足

  班里有一小部学习有倦怠、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由于本人的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的及时让他们被缺补漏,导致养成了它们做作业的非留不做侥幸心理。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时,还无法兼顾全体学生,一部分后进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四、努力方向

  (一)常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生理、心理的发展,个体差异大,大部分学生都渴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

  (二)关爱差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毫2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要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力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数学每一章都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对于某些章节,可以采用下面方法来使学生学的生动,灵活。

  一、找准知识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的问题情境,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中的问题是开放的且能向学生提出智力战。

  二、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学建议》中指出:“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的教学重点则在于学生自己发现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的方法,获得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与此同时,我并非浅尝辄止,而是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有利契机,顺水推周,放手让学生自编速算题目,结合学生编题中出现的“345+99”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与减法速算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加法速算要“多加几要减几”的道理,并层层深入,拾级而上,从整体的高度领悟加、减法速算的方法。又吻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即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为这节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由此可想,这样的教学,不但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学生学的轻松、学的主动、学有创造、学有发展。

  三、练习设计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

  注意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发现加、减法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方法的同时在练习设计中不断进行题目变式,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要认真审题,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进行计算。学生自觉地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同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不言而喻,设计这样的练习,练习量虽少,但其效果远胜于机械重复练习的几十题,因为学生的思维一直伴随着习题的深入而展开,况且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总之,整节课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在不断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自己发现知识规律,不仅学会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而且数学思维得到较好地拓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一、发现生活素材,凸显现实性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思维,把丰富的现实原型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来,丰富学生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及空间观念。教学时,我联系生活实际,用学生的眼光摄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素材,充分利用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补充、重组教材内容,组织学习,从他们身边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有趣,进而引发学习欲望。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我收集了许多漂亮图片:小动物的、花卉的、生活中的物品、建筑物造型、数字卡片、几何图形、京剧脸谱等,在观察这些图形特点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接着通过“对折”的动手实验,学生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欣赏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图案等。再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先请学生和三角板交朋友——握手,感知角是尖尖的,接着出示校园、教室、学生活动等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角,感知角就在我们身边。之后我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的物品,让学生发现角,并让他们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见过的角,进一步加深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教学时我把课本知识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二、灵活处理教材,增强趣味性

  教材是范本,只有灵活地运用教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体验活动、多媒体演示,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进而优化教学效果。在教学《平移、旋转、对称》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感知旋转、平移,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他们进一步理解简单图形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位置。在教学《长、正方形周长》时,我先用动画演示“小蚂蚁爬树叶一圈”手摸长、正方形活动学具一周,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封闭图形,明确了周长概念,再让学生观察长、正方形物体,根据其特征,概括优化出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再如,在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时,我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一是节约课堂有限教学时间,

  二是直观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使“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直观而形象,既增强了数学课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主合作探索,提高理解性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恰当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也可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问题的平台,提高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我在教学二年级《观察物体》这一节时,我从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入手,从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引申到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物体,通过学生的合作拼搭、观察、换位观察、交流反馈,使他们理解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的物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时,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如我在教学《摆正方形、长方形》时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许多小棒,要求学生合作选取合适的小棒拼出长、正方形,学生在交流、探讨、操作过程中发现:只有长度相同的小棒能摆正方形,而长方形是相对的边用的小棒长度相同,加深了对长、正方形特征的理解。再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配合,共同想办法找到物体的图形,并把它“变”在纸上,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想出了多个办法而且他们在每一次的表达和倾听中,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四、观察比较发现,引导概括性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是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时,要求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摆立体图形展示总结时,学生从自己和他人的展示中概括出: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摆一个长方体、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摆一个大正方体。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用三角板判断直角》时,学生判断后,又发现了锐角和钝角的判定方法。又如,在《学习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再合作交流各个图形的关系。采用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体会,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感知学习数学的快乐,领悟数学的思考方法,感受数学推理的力量。我在低年级教学中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方法进行引导,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运用,他们在学习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逐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五、积极动手动脑,突出实用性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他们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创设情境活动:学校现在想用48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忙,画出设计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学生都愿意,而且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浓。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日”字形……学生都很投入地画图、演算,调动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理由,再安排小组互相评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会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总之,生活是数学发展的源泉,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要善于去发现、捕捉、运用生活中的具体可感的事例,来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 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 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进行反思,适应小学新课改的需要。因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教学反思与总结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反思;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教学反思与总结,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本文就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当前的小学教学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在新课改前提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反思

  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课堂设计中,有的小学数学教师以大纲为纲,机械的把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基本的教学设计,做好教学导入环节,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要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在教学准备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器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针对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重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能够为小学数学做好准备,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反思

  课堂教学使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平台。课堂时间对小学生而言,是十分宝贵的,学生知识学习主要从课堂实现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解题技巧,明确解题思路。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要帮助学生学会检验的方法,就是把得出的结果带到题目去检验,也可以对解题步骤进行检验。在很多情况下,有的学生虽然学会解题了,但是往往只是记住了解题的步骤,但没有真正理解问题的解题思路,没有真正理解数学公式的来龙去脉,导致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以后,依然存在解题困难的情况。因此,在具体解题过程中,要多问几个问什么,在解决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然后是怎么解决的。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创造思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学生很难融会贯通,对知识只能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结合实际中的事例,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观察,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预留一定的练习和思考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遇到的难点和难题,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及时消化,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学生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把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和教材上。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学内容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新课改的目标,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常识,切实学生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态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扩大学生知识范围,提升学生实际的数学能力。另外,作为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比如在进行《商不变性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上,教师编排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者小游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提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4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反思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学生依依然是被动的接受,对知识没有融汇贯通,学习效率不高,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占有大量的学生课堂时间,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信息反馈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会让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摈弃传统的学科中心教学理念和模式,始终落实和贯彻新课改的要求,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性认识,在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和刻苦钻研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始终以促进小学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期教学目标,保证每个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获益,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避免采取强硬或者命令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做好寓教于乐,要根据不同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5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反思

  就目前而言,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中,很多教师依然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对学生评价不够合理和完善,无法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做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成为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为了提高评价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为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方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教师要做好基础知识和课堂作业的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等级,丰富评语方式,掌握好每一个学生进步的程度,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指导、鼓励,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数学态度,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秀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的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郭焕然.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J].赤子(上中旬),2015,05:283.

  [3]王国利.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102-103.

  [4]郑官清.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反思[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6:90.

  [5]喻俊云.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研究[J].学苑教育,2015,21:5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通过本次网上数学研修的学习,作为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实践新课改。网上研修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个人感觉在这次学习中收获很多,盘点收获有一些感受.

  加强教学反思,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听课教师的评课建议,及时修改、补充、调整、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教学反思,几年以后很可能成为名师。我们要坚持写课后反思、阶段性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 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

  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 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 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 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 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 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总之,通过培训对我来说有了很大的收获,给我带来了全 新的教学理念;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习使我 对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认识。我要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 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教学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为农村基础教育做贡献!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上一篇:写未来的作文300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