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高粱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高粱观后感1
虽然电视剧《红高粱》已播出半年之久,但周迅扮演的那个一身红装的“九儿”,连同那随风起伏的遍地红高粱、热气腾腾的蒸酒烧锅在脑海里依旧挥之不去。
在这部汇聚人性至美、彰显民族大爱的优秀电视剧中,“九儿”无疑是作者、编剧、导演都倾力渲染的一个重要角色。她与匪首余占鳌之间的感情纠葛、与县长朱豪三的矛盾冲突、以及与大嫂淑贤关于家族财产的利益角逐,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一回回、一幕幕被演绎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一个刚强、率真、泼辣的女性形像呼之欲出。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那个时代青年男女婚嫁的法则。但“九儿”对社会环境的抗争则很好地体现了她性格中坚强与倔强的一面。她与张俊杰相恋,但遭到其父亲的极力反对。“九儿”决定与张俊杰私奔,不料落入土匪窝。几番周折后,使她最终忍痛割断了与张的一切,并且不顾世俗眼光与传统伦理观念,依然与靠力气吃饭的余占鳌在高粱地里野合。后来余占鳌被官逼不得以落草为寇,匪首花脖子和县长朱豪三几次三番欲取余占鳌性命,危难时刻,是“九儿”出手相救使他转危为安。她凭借着女性特有的温存和良善感化让余占鳌一步步走向光明之路。
日本人占领高密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高密各界在抗日问题上意见不一。与朱豪三有父女之情、与余占鳌有男女之情的“九儿”,抛开个人恩怨,积极奔走劝告他们摈弃前嫌,一致对外抗日,最终赢得了高密土匪与政府的抗日联盟。在关键时刻,“九儿”为了能够保留抗日力量,与敌人同归于尽,“九儿”的壮美形象在烈焰中得到升华。社会给了她不公和灾难,但她并不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抗争的勇气和行为,都是源于她骨子里的坚强与倔强,这让“九儿”的形象愈加光彩夺目。
和众多经典名著中的主人公一样,“九儿”的命运多舛,她的爹爹嗜赌成性,母亲不甘受辱悬梁自尽。“九儿”爹把她当成换钱的筹码,卖给了有病的单扁郎。“九儿”通过认干亲希望干爹朱豪三能够通过官府的力量退婚未果。结婚当天轿夫余占鳌使劲颠轿逼“九儿”求饶,但“九儿”始终都没有说一句软话;单家遭遇变故后,她与大嫂艰难地撑起了烧锅生意;她提议并且促成大嫂和罗汉大哥的婚事。“九儿”所做的这一切,都充满了叛逆。她极端且不合常理的行为,无不凸显她的刚强、倔强和泼辣的脾性,从而使这一形象魅力无穷。
相比之下,她那个守着贞节牌坊过日子的寡妇大嫂淑贤则是宗法社会压抑下的隐忍、顺从甚至是懦弱的女性代表。县长朱豪三奖励她的“妇女楷模”牌匾,更是加深了她保持名节的信心,她不敢冲破婚姻枷锁,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电视剧塑造的第三个女主角便是恋儿,这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角色。她曾经两次把“九儿”从死亡线上解救出来,可以说是“九儿”的福星。但因为迷恋余占鳌,使得她不顾姐妹之情疯狂追随余占鳌。后来她与日本人合作害死了琪官,自己也惨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她的愚昧无知让很多观众痛恨不已。
总之,作为莫言先生的代表作《红高梁》,以其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倾倒了亿万读者,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作家前所未有的高度。“九儿”作为作品的女主人公一如高密东北乡酿造的红高粱酒,香的端庄、甜的大方、绵的亲切、静的脱俗。
红高粱观后感2
一部好的电影首先应当有一个好的剧本,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获得国际A级电影节—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红高粱》改编自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小说《红高粱》正是当时80年代初期流行文学的产物,是一部混合了“寻根文学”与拉丁美洲“魔幻文学”表现手法的小说。作者用艺术的手法,讲述了三四十年代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传奇故事,赞扬了敢爱敢恨和洋溢着活力的生命。
随着越来越多的无厘头的搞笑片和毫无思想内涵的商业片的流行,反过头来再看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早期代表作《红高粱》,发现影片的艺术贡献是十分突出的,紧凑的故事情节以及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和造型还有豪放粗野的音乐,总让人感到一股强烈的原始的冲击力。
我奶奶被逼无奈为了换一头骡子嫁给麻风病地主李大头,在出嫁的路上遭遇了轿夫们的“颠轿”,一群光着背的粗野汉子抬着个漂亮的小媳妇,再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儿,片头的这段“荒野狂欢”震傻了所有观众。认识了作为轿夫的我爷爷余占鳌;三天后,我奶奶回门走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粱地里,波澜壮阔的红高粱地代替了帷帐,在倒塌的红高粱上,两人活力迸发,诠释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欲和生命力。从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我爷爷杀死了李大头,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我爷爷在一坛刚酿好的酒里撒了一泡尿,之后这酒成了好酒。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又将我罗汉大叔吊在树上,逼着狗肉铺的伙计剥他的皮。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埋了九年的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军车上的鬼子用机枪打死。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众伙计冲向了日本军车。
在艺术色彩上,整部电影富于红和黄两种色调。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美满,也代表革命、激进。从红高粱酿的红色德高粱酒到我奶奶的红色袄裤到我奶奶死后出现日食时铺天盖地的红,这种浓烈的色彩是肆意和张扬的。在中国不管是黄河还是黄土高原还有炎黄子孙仿佛黄色就是代表中国的一种颜色。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导演会把故事的发生地点从山东高密改为大西北的黄土高原,我奶奶出嫁的路上经过了一片尘土飞扬的黄土地,我奶奶的`酿酒房前是广阔的黄土地。在红和黄两种主色调里又糅合了绿色和蓝色,高粱地里是满眼透可是气的绿色;在月圆的夜晚,天空是宁静高远的宝蓝色。
影片中的音乐处理也是十分到位的,在我看来唢呐是表现大喜大悲的最适宜的乐器之一,在广阔的黄土高原上,震天的唢呐声是孤独而又充满力量的,影片有多次情节中的配乐都使用了唢呐。还有影片中的两次出现的两首歌曲,没有丝毫的矫情和做作。第一首是我奶奶和爷爷在高粱地里野合之后,我爷爷用自我粗犷嗓音送自我女人的情歌:“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从此后你,搭起那红绣楼哇抛撒着红绣球哇,正打中我的头哇与你喝一壶哇,红红的高粱酒哎,呀嘿——。”还有就是九月初九敬酒神时候豪放野性的《酒神曲》。《酒神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其一是刘罗汉和伙计们唱的,其二是刘罗汉死后,我爷爷和伙计们唱的。同样的歌曲在两次情节中表达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次的歌表现的是一种喜悦,第二次出现就是要表现一种悲愤和坚强。
红高粱观后感3
《红高粱》是由张艺谋导演的故事片,由姜文、巩俐主演,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因其独特的风格,获得了中国首个荣获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该片运用了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人性原始张狂的敬畏,对原始生命无限的崇拜,赞颂了中华儿女坚韧不拔顽强不息的品质,歌颂了不畏世俗可歌可泣的爱情,影片赞美的生命是勃勃生机的,生命是自由舒展的。
伴着低沉的男声,一段独属于这块土地的悲歌缓缓升起,影片显现着人性原始的张狂,在那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地中,娓娓道来爷爷奶奶悲壮凄凉的故事。影片中的奶奶九儿家庭贫寒,她父亲贪图那一头黑骡子,将九儿嫁给一个麻风病人,爷爷的出现彰显人性的张狂,从而展开了不畏世俗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影片的镜头、画面、音乐等各方面都完美地诠释了影片主题。
影片通过独具特色的音乐来烘托主题。影片中运用了大量旁白来帮助观众更了解影片剧情,推动情节发展。音乐的运用起到了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影片中的爷爷为了得到九儿,将麻风病的酒庄掌柜杀害了,此时九儿悲凉地待在院子里,集密的鼓声反映着人性悲欢交汇的矛盾,表现者人性的反叛。音乐的运用将人物的心理烘托到了极致。敬酒歌的两次运用,营造着不同的环境氛围。当日军迫害着志士时,他们奋起还击,在临行前,唱起了祝酒歌,影片此时的音乐高亢激昂悲壮,表现了生命的崛起,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斗志,烘托了壮志情怀。影片最后,为了民族尊严,他们与日本军队正面对抗,当只剩爷爷和豆儿时响起了最原始的民俗音乐,其悲凉沧桑的风格将该片的主题完美地诠释。
影片通过浓烈的色彩渲染对生命赞颂的主题。伴着黄土地的风尘,一架红轿子徐徐入画,那象征原始色彩的土黄色,有着太阳的颜色,“背朝黄土面朝天”,以黄土地的色彩来彰显影片对这片土地无拘无束的野性的赞颂,一抹血红色与黄土地色彩形成对比,形成了强烈视觉震撼,也预示影片人性矛盾,悲凉的结局。影片的结局是染红的,在夕阳的斜照下,十八里坡伴着一抹血色残阳,染红了整个画面,那血色的海洋给观众一强烈的视觉震撼,那浓烈的红色令人窒息,发人深思,生命的悲剧以红色为结束,高粱地如血色预示着生命的崛起,爆发的民族抗击仍然继续。浓烈的色彩彰显着生命的魅力。
影片通过朴实的镜头来表现爱情可歌的主题。当嫁入酒庄的九儿回乡时,躲在高粱地里的李大头突然跳出来抢九儿。在浓密的高粱地里,女主人公快节奏地奔跑着,此时的跟镜头,采用运动镜头来表现人物的紧张气氛,表现世俗批判的爱情来临的'紧张期盼。当日军侵华时,对志士刘罗汉的惨害,激起了以李大头为首的抗战人民,决定最后发出怒吼声。终于,爷爷的众伙计埋伏在高粱地里,此时相互挟持的奶奶九儿,在家中紧张地张罗着酒席,希望他们大捷归来。此时影片利用了平行蒙太奇,将同一时间不同时空的两组画面组接在一起,给人以揪心紧张的感觉。
影片通过独具原乡人风情的音乐,极具震撼性的浓烈色彩,以及镜片独特的豪放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奏响了一曲生命的壮歌。影片表达了对不畏世俗的爱情的歌颂,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赞扬了生命的美好,以人性最原始的张狂来彰显生命其魅力,让观众在看完《红高粱》影片后怀着人性的张狂、原始来看待生命,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