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读后感

《三国》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读后感1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四大名著,而这当中我最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因为它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其中多数都形象鲜明,不少还让人可亲可敬;讲述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常常仿佛把我也带入了那刀光剑影、鼓角铮鸣的战场,与英雄豪杰们一起运筹帷幄、冲锋陷阵。

  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而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正是一个战乱不断、群雄逐鹿的年代,所以英雄辈出:羽扇纶巾、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英俊潇洒、机智过人的周瑜,胸怀大志、礼贤下士的刘备,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有骁勇善战、忠肝义胆的关羽、张飞、赵云……每个人物都性格不同特色鲜明,而作者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过五关斩六将、官渡大战、赤壁之战、火烧连营、长坂坡、单刀赴会……它们个个令我难以忘怀。而桃园三结义的情深意重、志同道合,让我替刘关张一起快慰慷慨;三顾茅庐的'远见卓识、举足轻重,让我钦佩之余又替刘备一道高兴和长长舒了一口气;单骑救主的惊心动魄,真是可歌可泣、感人肺腑,令我对赵子龙肃然起敬。所有这些都是那样的刻骨铭心,回味无穷。

  我认为,当年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把关羽安排在华容道最后一关,使其放走曹操,从而奠定三国的基础是不对的。如果安排张飞或赵云在那里就好了。因为曹操他们当时已精疲力尽、人困马乏,凭那时的那点残兵败将,无法与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人对抗,更主要的是他们不会像关羽一样放了曹操。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若让他们在那里杀了曹操,曹操的手下们不久也会投降。那刘备他们不就能平定中原了吗?然后,再让诸葛亮采用“攻心为上”的方法安定少数民族,将所有占取领土归还汉室。那样,刘备就真的报国安邦、恢复汉室了,就能安心当皇叔了,而诸葛亮还有可能当汉朝的丞相呢!

  读《三国演义》,既能了解历史,又能明理通达,它使我受益匪浅,真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佳作。

《三国》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顿时有感于怀。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但我们肯定最先想到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平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曹操随着自己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奸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皇帝了。当我看完曹操的事迹后,再回顾他以前的事,我不得不承认他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其中,我还喜欢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有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

  孙权是个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业”这几个字使他很难堪,但他带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既没有曹操那么凶猛,也不像刘备那么懦弱,因此名声比较好,活得比曹操和刘备长,使得吴国的寿命长。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这三国正所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三国》读后感3

  在我的脑海里,有许多精彩的文学作品。比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鲁宾逊漂流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

  罗贯中是元末清初的小说家,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有人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仗义、有勇有谋的人物。有的人喜欢刘备;有的人喜欢关羽;还有的人喜欢张飞,可我却喜欢最聪明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他自幼十分聪明,博览群书,知天文,晓地理,无所不能!在这本书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更为精彩: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做好了准备,要发动火攻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打败曹操。但周瑜忙中出错,没有想到火攻对风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时节长江中游一带多是西北风没有东南风。如果就着西北风放火,曹军处于上头,刚好烧了自己,烧不到曹军,周瑜想不到办法病倒了。诸葛亮知道周瑜的病因,开了药方: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让他“借”来东风,诸葛亮马上答应了。于是周瑜让人建起七星坛,诸葛亮在上面借东风。到了那天,果然东风大起,曹军大败。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他的智慧,重创曹军。其实诸葛亮只是善于预测天气,知道这一天有东南风的,根本就不是“借”来的。诸葛亮的这种呼风唤雨的本领使我惊叹不已。他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让刘备的'军队在战场上打了许多胜仗。他在刘备死后,辅助刘禅管理蜀国,可不久因过度劳累病死在五丈原,真可惜!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啊!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不是有句俗语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如果我们想成为诸葛亮那样聪明的话,就要博览群书,掌握各种知识,成为新一代的“诸葛亮”!

《三国》读后感4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作为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三国志》,仿佛借着那一篇篇传记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英杰辈出时代,那五千多年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蜀汉征战四方,成就一番霸业;孙吴据江东而虎视天下;曹_一统北方,但兵败于赤壁。自此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最终,三国同归于晋。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而驱使他的是却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三国志》中,我最为敬佩的,是同样秉持着对汉室的忠贞的人物,曹_帐下的谋士荀彧,荀文若。

  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读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

  颍川荀彧,王佐才也。司马懿也曾言:“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或许有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而是放眼天下为曹_出谋划策。“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便是助曹_下棋的人。

  若只是有王佐之才,荀彧尚不足以为人传颂至今。真正令人敬服的,是他“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的高尚人格。

  向来忠于汉室的他,辅佐曹_是为了借其力以匡扶汉室。建安十七年,曹_欲请加九锡,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此时曹_权势滔天,荀彧却敢于冒其不韪,进言“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他对匡扶汉室的信念,或许会被称为愚忠,但我认为这更体现了他对于志向与理想的坚定,并甘心为此付出生命。

  有匪君子,不可谖忘。荀彧,堪称三国乱世中一位真正的君子。

  乱世之中,英雄辈出,但更为动人的,是在这乱世之中仍秉持己志的人,是他们的勇气与坚定。让我们炎黄子孙把这种品格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三国》读后感5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里以往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九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我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许是从最简单的对三国的喜爱产生的。越是喜爱,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实。《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述那段历史。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之后就开始阅读《三国志》,想到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身份将历史与感情融合在一本史书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仍然在三国的历史琢磨的时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教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当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可是经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能够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我在前进的道

  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我掌舵。

  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我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我,一步步实现自我的目标!

《三国》读后感6

  《品三国》就像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让我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领略三国风云人物的风采。

  《品三国》是由厦门大学教授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编写出来的一本佳作。2006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品三国》里面又很有很有味道的句子。“看历史,必须历史地看。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我也觉得是这样,如果需要深究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就必须联系前后、仔细推敲,不能根据某一点就武断地得出结论。再看一句,“当我们赞美和欣赏那些乱世英雄的时候,不要忘记那时人民所承受的痛苦。”这句话小小地震撼了我一下,没错啊,很多时候,我经常被那些豪杰人物的`出色风采所吸引,却经常忽略那些最低层人民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拿破仑是一名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佩服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为拿破仑出生入死的士兵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那些士兵促成了拿破仑的光辉。最后再看一句,“袁术最蠢的地方,还是他在大家都想当皇帝,又都不敢挑头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当了出头鸟。要知道,出头的椽子是要先烂的。尤其是在群雄割据、势力相当的情况下,谁挑这个头,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袁绍他们懂这个道理,因此尽管心里痒痒的,也只好忍住。曹操更是心里透亮。孙权劝他称帝,他一眼看穿孙权的鬼心眼,说着娃娃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袁术却不懂。他以为只要他一抢先,便占了上风,别人就不敢怎么样了。没想到皇帝的称号不是商标,抢先注册的结果只能是玩火自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易中天讲历史的独特风格,一个“娃娃”、一个“商标”都不禁让人捧腹大笑,而且又让人更容易明白他的意思。

《三国》读后感7

  梧桐的枝,刺着灰蒙天空,赤条条,已挂不住深秋的飘零。那弯凄冷孤独的银钩,又怎能承担起那份静的沉重?帐里帐外一片肃静,只有打更的戍卒在遥望着南方。

  刘备的大帐里一灯如豆,如往常一样,他依旧坐在案前读书,可他觉得阴风阵阵……案前烛火摇曳,恍如梦境——关云长已不再驻守荆州,而是站在他的面前,依旧丹凤眼,卧蚕眉,美髯须。那叱咤风云的战袍早已染满鲜血,还有那寒光熠熠的青龙偃月刀。只见云长屈双膝,跪于地。语未出,泪先流,深痛地对玄德说:“大哥,犹记当年之桃园三结义乎?今弟命已归黄泉,兄长好自珍重!”

  不久,只听快马加鞭,探子飞报:“关将军遇害了。”

  如同晴天霹雳,玄德目瞪口呆,继而泪如泉涌,誓言要倾动举国之兵雪洗弟恨。孔明等大臣们一一跪求,劝他不要意气用事,要以大局为重,玄德面色凝重,闭上眼,往事如潮水般涌来,一一浮现眼前:

  那是如梦如花的四月天,桃花艳得逼人,夕阳夺目得如血,三人踏着一地桃花,双手捧着酒杯,在酒香中起誓:“刘备、关羽、张飞,虽然不是同姓,但是既然结拜为兄弟,就一定同心协力,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就这样,这三个人结下了生死之盟,但命运充满变数,说好了同生共死,可云长现在与他们天人相隔,不仅是时光,还有阴阳。

  还记得在曹操麾下,为了兄长的誓言——保护嫂嫂。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得知兄长下落后,他穿上旧战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只为寻兄。

  想到这,玄德心如刀绞,泣不成声,心中只铭记一个信念。

  一天后,蜀地一片肃穆,像一只整装待发的鹰,像一只伏地欲搏的虎,更像是一把被泪、被恨砸掉了弦的古琴。

  百万雄狮整军待发,一片白衣白甲,像铅云一样沉重,像雨一样哀愁。遥望吴国,眼色中说不清的是思,是仇,甚是悲。御驾亲征,只为守护那句誓言,只为同样守护那句誓言的人雪洗恨仇。

  桃花残,满地伤。遥远的东方传来玄德战败的`消息。花落人断肠,蜀城中的桃花比战士的泪水还要凄凉……

  为了一段传奇的手足情,那一句誓言升腾在历史的烽烟中,袅起,定格,无论星辰斗转,海枯石烂,它——永不改变!

《三国》读后感8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想。

  其中最令我记忆颇为深刻非曹操和刘备莫属啊。

  今天,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又一次翻开了我久别的这个“老朋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就像是一部大戏,我们可以看到那一幕幕精彩好戏:刘关张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等等,这些好戏让我留连忘返,直呼过瘾!

  虽然有这么多的故事,但是我今天要介绍一下曹操和刘备。曹操是东汉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由此,我不禁联想起另外的一位人物,毛泽东。他们均为文学,政治,军事的风流人物。然而,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均知道,曹操奸雄也。而另一位三国人物,刘备世之枭雄也。曹操看似心胸狭窄,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于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但是我认为他是乱世之奸雄,并非那样的恶人。料想当时的`乱世若没有曹操不知道还会分裂成多少个小国。而且曹操他很惜才,邳城下擒吕布,白门楼吕布殒命。而当时献计杀吕布者,刘备也。吕布贪财好色,毫无信义可言,但辕门射戟解其兵血之灾亦有恩于其。而刘备反制其于死地,可能与吕布夺徐州有密切关系,可见此人心胸之狭窄,趁他人之威。据本人推断,当时曹操很想留吕布之性命,正如后来留关云长。

  再看刘备,论才智,他没有曹操聪明;论谋略,他没有曹操出色;论武功,他也没有曹操高强。但他心胸宽广!三请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他在长沙诚恳接收降将黄忠,从刀下救下魏延的命等等,这一个个充满仁义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喜,不能不说是蜀国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盛的一个原因。

  在生活中,不要为了得到一点小便宜而沾沾自喜,目光短浅;在学习中,不要为了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裹足不前;在与人相处方面,不要为了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在班级内部,不要为了没选上干部而心怀不满,从此孤立自己。

《三国》读后感9

  三国,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三国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留给了我们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易中天跳了出来。他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现代视角,为我们解析了什么才是历史上的三国。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他的作品《品三国》却广受人们的欢迎。 《品三国》中为我们解析许多历史人物,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有一代枭雄的刘备,还有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和袁绍……并且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还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将刘备,曹操,孙权比喻为老板,将诸葛亮,郭嘉,鲁肃比喻为职业经理人,如此恰当而又现代化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同时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还向人们揭示了真正的三国,因为人们了解三国往往是通过《三国演义》而来的,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真实的一面。比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都是假的,而诸葛亮也没有小说中那样足智多谋,他其实并不善于打仗,而是善于治军和外交。《品三国》不光纠正了许多历史错误,还揭开了许多历史疑案,比如刘禅乐不思蜀的原因并不是他傻,这是他装出来的,只是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曹操之所以杀杨修是因为曹操忌恨杨修喜欢摆弄自己的小聪明…。。

  《品三国》还归纳了曹操用人的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抓大放小,不拘小节。这些政策时隔20xx多年仍被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的历史价值。

  《品三国》还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曹操的奸诈狡猾,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刚愎自用,赵云的英勇善战……一代君主若想成就霸业就必须好好利用自己手上的人才,只有多听取他人意见才能取得成功,否则结局只能与关羽袁绍一样。

  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了解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让我学会了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三国》读后感10

  我最喜欢的书就是《三国演义》,我喜欢里面的许多人物,比如知识渊博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智勇双全的赵云……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各路英雄为了一统天下,解决混乱局势不断争斗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故事情节就是《赵子龙单骑救主》,其中“他来势凶猛,但在赵云枪下没过三招,就被一枪刺于马下”写出了赵云的枪术厉害。这样武艺高强的英雄,没有造反之心,一心辅佐主公真的很难得。还有一句话写出了赵云对小主人的负责——“我还是杀回去找找吧,或许还能找到他们,要是找不到了我就在曹军中战死算了”。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却为了保住主人一家安全,而奋不顾身,折身返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进退两难的事情,大部分人会选择先保住自己的利益,但也会有一些人像赵云一样舍己为人。我很佩服赵云这类人,也希望成为这样的英雄人物,能帮助到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也会收获到快乐。《青梅煮酒论英雄》也是一个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情节。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曹操,一个狡诈又多疑心的曹操。

  之后我发现英雄也有缺点,曹操的确聪明,但是他也有自身的缺口——疑心太重且残忍。他的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愿天下人负我”太过极端,而且他居然为了自己杀掉了自己的友人,相比之下赵云大义许多。“连门也不出,每天只在后院种菜浇水,装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读后感·因为他知道曹操一直怀疑自己,所以在家中闷着不出来,这说明了刘备的'聪明,他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不让自己因为锋芒而受伤,也不让自己的锋芒割伤他人。刘备包容,不会像曹操那样一心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掉挚友。虽然刘备没完成一统天下的心愿,但他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还收获了许多朋友。“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喜欢成为这样包容的人。

  《三国演义》告诉了我许多的道理,我相信只要我们多多看书就一定会懂得更多的道理,成为更完美的人。

《三国》读后感11

  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常常拿着它,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所以只用两天我就看完了整本书。连妈妈都觉得特别神奇。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属诸葛亮了,他在我眼里就像一个下棋的人。周瑜、蒋干、蔡瑁、张允等人都是他的棋子。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是他布下的“棋局”,全都在他的英明指挥下取得了胜利。

  读到诸葛亮答应周瑜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这段时,我在心里都替他捏了一把汗。然而事情的发生总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他只是很轻松的只让鲁肃给他二十只船,每只船再配备士兵三十人,并在船两旁立上成束的稻草。然后,他趁着夜色和雾气把船靠进曹操的水寨,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等缺点,抓住曹操多疑的性格特点,在没有摸清状况的前提下,让士兵对着船只猛射。而那些箭都射在了稻草上。最后,每只船上的草靶子上都插满了箭矢,每艘船上有将近五六千只,二十只船不就十万支了吗?顺利地在三天之内完成了任务,化解了周瑜对他的为难。

  读到这里,我被他的足智多谋给折服了,他为什么如此聪明呢?因为他博览群书,知识面很广,又善于观察,所以知道那天的天气非常适合行动。他对对手也很了解,知道生性多疑的曹操不会在这种天气下冒然出兵,并且极有可能会采用射箭的`方法击退敌人。原来,聪明和智慧也要靠多阅读各方面的书才能积累起来!原来,遇到困难也要勤动脑才能想出办法来解决!

  当然,我也要像诸葛亮那样遇到困难绝不退缩,勇敢面对,努力想办法解决。正因为他不畏惧困难,自己去想办法才借到了箭,完成了这个任务。而平时,我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就有点畏难情绪,想放弃。想想假如当初是我面对对手给出这样的难题,我肯定完成不了任务,并且只有死路一条了。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以后,让我明白,今后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定要努力想办法解决,实在想不出就请教老师,绝不把难题丢在一边儿。

  读了这本书,我不仅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更被诸葛亮的一个个妙计所折服。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博览群书的重要性,也懂得了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三国》读后感12

  空闲之余,久闻易中天之《品三国》一书。阅之,作者用现代的眼光解读三国的历史,且让我对三国这段历史更加产生了兴趣。

  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曹操。

  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

  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企业,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

  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把这两样都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

《三国》读后感13

  《易中天品三国》其实全书在建树上,没有太大的新奇之处。大体是再一次把我所喜爱的三国历史再讲一遍。没有任何学术性的突破。但全书在用语上的现代化,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与当年的戏说系列相似。不过易先生在很多地方的见解还是与我有很大出入。

  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幸运儿。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他的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观点自由。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有很大帮助。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他的现场演说,因为现场的很多动作是书中所无法描写的。

《三国》读后感14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清的文化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国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具体事件也不想多说,主要感悟的还是三国这段历史和如何成就不平凡的`命运。

  中原地区可谓是人才辈出,时逢乱世开始便是群雄争霸,跨州连郡都不在少数,掌握朝政大权进而统一中原的只有曹操,他的成功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做人就要有鸿鹄之志。对汉末朝政掌握曹操并非第一人,前有大将军何进外戚当政,却无平天下之志,怀妇人之仁,终为宦官所杀。后有董卓起兵入京,杀少帝、欺君主、兴劳役、征重赋,最终为义子吕布所杀。再到 李鹤、郭汜,一个大司马,一个宰相,一点实事不干,一个劫皇帝,一个抓百官公卿,自相残杀。而到了曹操,先是发兖州、青州之兵击溃乱军接驾,再逐渐掌握朝政,对外安抚,对内重新建立朝纲,结党营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逐渐架空皇帝,再挟天子以令诸候,这些无不都体现了他的鸿鹄之志,从一个宦门遗丑变为乱世之枭雄。

  做人就要有清醒的头脑。当曹操灭了袁氏兄弟在中原的势力时,胸怀大志头脑清醒的他,早有一番鸿图伟业藏于心中。随即他斩了吕布,再把刘备赶到荆州,尽管还有东吴的孙权,汉中的张鲁和刘璋、刘表等对手,但大势已成,再加上百万雄兵下荆州,刘琮束手,得荆州水军陆军数十万,他感觉离统一天下 改朝换代的日子近了,被喜悦冲昏大脑的曹操,以为东吴可以轻易拿下,刘备、孙权五万之众,蝼蚁之力难撼泰山;诸葛亮、周瑜不足虑也;庞统、黄盖投降理所当然。不料赤壁一战险些丧命,最后狼狈而逃,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大遗憾了。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众多战事,曹操对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虽然权倾朝野,但始终不称帝。

  以今人之眼光来看,曹操似乎是个奸臣,是奸诈虚伪的象征,通过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更增添了我对他的了解,其实与其说是曹操生逢其时,不如说是三国选择了曹操,动乱时期,统一中原是历史的大趋势,时代需要这样的一个人。

《三国》读后感15

  "一吕二赵三颜丑,马张许典皆平手”是中国民间对三国演义小说中武将武力的评价。这也切实反映出了,中国民间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痴迷程度与赞赏。

  好不容易盼来了寒假,终于能从百无聊赖的学习生活中逃离,自由地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拥有大把的时间,于是我就把《三国演义》这本古典小说又看了一遍。

  真是说得好啊,好书不厌百回读,抽出时间,我又阅读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如果说兵临城下,黑云欲摧,有谁能有单枪匹马,一夫当关,枪如孤影,照一身肝胆,誓死卫军,哪怕无力回天的勇气。翻遍了古籍史书也只是凤毛麟角,没错,还是赵子龙。

  是谁忠心赤胆,是谁头顶草帽,是谁赤面丹心,是谁为君效力?乃我老兄关云长,手持青龙偃月刀,华容道上放曹操,忠心赤胆天可鉴,结得刘张乱世缘。红脸关公,不负后人景仰。

  白脸的曹操,有人说他是浴血枭雄,也有人像我一样,知道曹操的旷世胸怀,雄心壮志,所谓兵不厌诈,一个不懂兵法的君主,固然是会成为亡国奴,曹操,乃建安才子。

  在现实生活中,在学习阶段,我们要做一个像张飞一样的人,有冲劲敢拼敢闯。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个像诸葛亮一样的人,谨慎与细心。长大之后,我们要做一个像典韦一样的人,有责任,有担当。

  三国演义给我带来的`见识和好处,远远不止这些,刻入骨子里的才气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

  多么完美的一本中国古典小说巨著啊!中国悠久传统历史文化之精华,我想千年之后,这完美的小说,依然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璀璨的明珠。

  这本小说见证的不仅仅是三国时代到东晋的朝代变迁,在现代生活中,更隐藏着许多与人交际管理大局的技巧。

  这是中华文化孕育出的不可多得的精华,是民族的骄傲——《三国演义》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上一篇:我的心愿作文600字
下一篇:结婚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