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级物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年级物理说课稿1
物理库仑定律说课稿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时间安排五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高中物理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库仑定律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教材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对电荷间的相互作,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通过库仑定律的教学还要求定量了解,但对库仑定律的解题应用,则只限于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简单计算。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⑴点电荷的物理意义、
⑵理解库仑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并能应用解决简单问题。
⑶知道静电力常量k的物理意义和数值、单位。
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启发讲练式
学习目的及达标方法选择:
三、说教学程序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三大部分:
㈠复习准备、引入新知
在课的开始让学生先观察2组演示实验,并通过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了解电学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对库仑定律及应用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演示1]摩擦起电
提出问题:摩擦起电的原因?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演示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③电量:带电体上所带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2、物体的带电方式有三种:(1)摩擦起电(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任何起电方式都是电荷的转移,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同一隔离系统中正、负电量代数和不变。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㈡积极主动,探究新知
1、点电荷
⑴点电荷: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以忽略,那么带电体可以看作一个点,所带电荷称为点电荷。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带电体模型,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带电体本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于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此带电体可以看作点电荷。
⑵元电荷:任何带电粒子,所带的电荷等于电子或质子的电量的整数倍,或者与它们相等,因此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称为元电荷,大小为1e=1、60×10—19c。
2、库仑定律
[演示3]让带电小球*近悬挂在丝线的带电小球,观察在不同距离时小球偏转角度。
这说明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用跟带电体间的距离有关。
问:若以悬挂的小球作为研究对象,它受到几个力?平衡时它受到电荷间作用力跟那些因素有关?
启发学生回答:f=mgtgα。,带电体间距离越小,偏角α越大,这表明电荷间作用力越大。
[演示4]带电量不同的小球*近悬挂丝线的带电小球,观察小球的偏角的变化关系。
讨论得到:带电体间作用力还跟带电体所带电量有关。
⑴库仑扭秤实验:
出示库仑扭秤挂图,简单介绍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电量和距离的关系所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设计的扭秤成功的解决了用普通测力计无法测量微小作用方法。
实验结论,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⑵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高一年级物理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概念和决定……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关系。
正确深入理解……的特点和……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问题的两个关键。
4、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说教法:
情景激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目标导学法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
比较法
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
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摩擦力”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
高一年级物理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习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教材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及微机模拟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即毁灭直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①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导过程和结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③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的惯性的现象。
2.能力方面
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推理,概括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方法方面
①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推理过程的探索,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体会得出物理规律的一种方法。
②让学生体会认识客观规律的一般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三、教学方法
1.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引导探索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教师有意识点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得出物理规律。
2.采用操作快捷、方便、高效率的微机辅助教学手段,可加大课堂密度,节省授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采用循环螺旋式的教学方法,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
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严格控制教学进度,努力实现教学的和谐美。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历史角度引入,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动画片形象地说明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大课堂容量。
2.新课教学:
以实验→推理→总结概括→运用为主线展开。
①伽利略理想实验:
实验1:小车从同一高处滑到三种介质的平面上,观察滑行距离的区别。(实验录像)
实验2:伽利略实验模型。
推理:忽略次要因素后,小车、小球将怎样运动。(电脑模拟小球在无阻力条件下运动)
总结概括: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②惯性:
实验1:赛车起动,小人跌倒------静止的物体有惯性。
实验2:赛车制动,小人不动------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推理:静止、运动的物体都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总结概括:一切物体,不论处于什么状态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
3.运用:
①看动画片(微机模拟),解释小人跌倒后为什么向前跌倒?(找两个学生解释)然后看动画片(微机模拟)解释。
②为什么车加速时,车上的人向后倾倒?车减速时,人向前倾倒?利用动画片(微机模拟)解释。
③锤头松动时候,为什么把锤子倒立,把锤柄末端向石头上去磕一磕,锤头就安牢了?实验演示,动画片(微机模拟)解释
④一列在平直铁路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在车厢里有一个人,竖直上抛一小球,小球落下时,将落在哪?实验模拟,加以解释。
五、总结
六、作业
必做题:课后题1,3两题。
选做题:设计几个利用或防止惯性的小实验。